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高凯)作家钟求是中短篇小说集《地上的天空》新书发布会于日前举行。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江南》杂志副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哲贵,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力君,以及钟求是在发布会上从《地上的天空》出发,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人性与人生,以及理想信念等话题。
《地上的天空》。出版方供图
钟求是,《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
《地上的天空》是钟求是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六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三篇中篇小说。钟求是以简洁、轻灵又蕴含诗性的文字,虚构了一个名叫“昆城”的小镇,并由此建造起开放而独特的文学天地。
王旭烽注意到钟求是的这一批小说多用第一人称叙事法,认为其笔下的平凡人好像都带着一些传奇色彩,在人海中明明灭灭,继承了中国白话文的优势,对此,钟求是回应道,“第一人称能使作品更直接地深入人物内心,使作家的文字更有力量和层次。”
陈力君认为,钟求是的小说既有对生活内部隐秘的探究,又“不放弃后面那个广阔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是同时具备生活质感与传奇色彩的作品。“如何将外来理论、传统的阅读期待与当下经验结合在一起?钟求是选择了用基层经验与具体方法来‘破局’,他将观念转化成故事的方法、对先锋小说叙述技巧的慎用与简化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钟求是当日回忆起自己大学毕业后从事对外联络工作的经历,他认为是那段经历赋予了自己世界性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地上的天空》所收录的九篇小说,在时间维度上从上个世纪70年代抵达当下,在空间维度上则从小镇延展至杭州、美国加州、俄罗斯圣彼得堡等,而在时空二维之间,还存在着更重要的第三维度——人的内心。三维构成一个小天地,是属于钟求是的文学天地。在这样的文学天地里,钟求是追求对写作形式的探索与对人物内心力量的发掘,而这一切都基于他作为创作者所具备的饱满的精神力量,“尽管到了这个年龄,内心还有积极的气息、欲望,往前走,希望自己往上生长。”(完)
中新网桂林12月8日电(蒋丰慧 涂丽莎)12月8日,2023年桂林市柑桔产销推介会(以下简称“推介会”)在广西桂林举行,13县(市、区)和区外客商现场签约7.85亿元(人民币,下同)。
签约仪式现场。 涂丽莎 摄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自古就有种植柑桔的传统,唐代诗人韩愈曾有诗云:“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桂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松云介绍,今年桂林市柑桔种植面积达280万亩,产量760万吨,产值超200亿元,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广西桂林鹏宇兄弟柑橘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寿海认为,柑桔产业在桂北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公司的柑桔晚熟品种W·默科特,一般在1月至3月上市,这个美国品种十分适合桂北种植,南非也产这个品种,6月至9月上市,当我们上市该品种的时候有季节差异,我们就可以出口。”柴寿海说。
游客品尝柑桔产品。 涂丽莎 摄
“广西柑桔种植技术成熟,品种较为先进,产品品质也较好,我们这次来农交会主要购买了柑桔品种W·默科特,预备出口到东南亚和迪拜。”佳泽(广东)农产品初加工有限公司国内采购部总经理刘晓飞如是说。
农交会上的柑桔产品。 蒋丰慧 摄
桂林地处农业农村部划定的“赣南—湘南—桂北”优势柑桔产业带,是全国最大的柑桔生产优势区,也是广西最大的柑桔产区。桂林市把做优做强柑桔产业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桂林市柑桔产业调优做强的实施意见》、《桂林市推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累计建成以柑桔类水果为支柱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2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3个、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个。
据了解,桂林市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交流,借助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加快水果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推进柑桔类水果品质提升,打造绿色食品认证产品64个,GAP认证企业(良好农业规范认证)1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出口基地4个,供深基地12个。
据介绍,桂林通过“柑桔+互联网”、“柑桔+文化”、“柑桔+旅游”、“柑桔+康养”模式,构建了精品种植、精深加工到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效衔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