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2023年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成功举行,这是双方领导人时隔3年后再次举行线下会晤。
本次会晤为双方进一步增进理解互信、扩大互利合作提供了契机。双方不仅在经贸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利益,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稳定繁荣方面也有着共同的责任。
中欧双方制度不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但这不应妨碍双方对话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欧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双方要树立正确认知,增进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关系。这意味着欧方不要上美方的当,不要被所谓"价值观外交"带偏。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对手”甚至威胁是错误的,是严重的战略误判,只会损害双方的利益。
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视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欢迎欧盟企业和投资,欧盟也应为中国企业提供非歧视性的营商环境,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
如果欧盟真的希望与中国发展长期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断链脱钩",就应言行一致,与中方大力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为来之不易的双边投资协定注入新活力,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
本文译自《中国日报》12月8日社论
原文标题:By keeping a clear eye on the mutual benefits China and EU can inject impetus into rel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编辑:梁异】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高凯)作家钟求是中短篇小说集《地上的天空》新书发布会于日前举行。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江南》杂志副主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哲贵,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力君,以及钟求是在发布会上从《地上的天空》出发,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人性与人生,以及理想信念等话题。
《地上的天空》。出版方供图
钟求是,《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
《地上的天空》是钟求是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六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三篇中篇小说。钟求是以简洁、轻灵又蕴含诗性的文字,虚构了一个名叫“昆城”的小镇,并由此建造起开放而独特的文学天地。
王旭烽注意到钟求是的这一批小说多用第一人称叙事法,认为其笔下的平凡人好像都带着一些传奇色彩,在人海中明明灭灭,继承了中国白话文的优势,对此,钟求是回应道,“第一人称能使作品更直接地深入人物内心,使作家的文字更有力量和层次。”
陈力君认为,钟求是的小说既有对生活内部隐秘的探究,又“不放弃后面那个广阔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是同时具备生活质感与传奇色彩的作品。“如何将外来理论、传统的阅读期待与当下经验结合在一起?钟求是选择了用基层经验与具体方法来‘破局’,他将观念转化成故事的方法、对先锋小说叙述技巧的慎用与简化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钟求是当日回忆起自己大学毕业后从事对外联络工作的经历,他认为是那段经历赋予了自己世界性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地上的天空》所收录的九篇小说,在时间维度上从上个世纪70年代抵达当下,在空间维度上则从小镇延展至杭州、美国加州、俄罗斯圣彼得堡等,而在时空二维之间,还存在着更重要的第三维度——人的内心。三维构成一个小天地,是属于钟求是的文学天地。在这样的文学天地里,钟求是追求对写作形式的探索与对人物内心力量的发掘,而这一切都基于他作为创作者所具备的饱满的精神力量,“尽管到了这个年龄,内心还有积极的气息、欲望,往前走,希望自己往上生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