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迪拜12月8日电 (记者 庞无忌)正在阿联酋迪拜进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进入第二周。这场今年全球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国际气候会议进入“下半场”。
大会的“下半场”重点关注什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对中新社等媒体表示,在第一周的会谈中,实际上各国已经把各自国家的诉求都摆到文本中去了。“我们看到文本中有很多括号,很多问号,下一步就是在高级别磋商,特别是部长级磋商中,怎么打开括号,解决问号。”
王毅指出,各国需要明确,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同时,也需要明确各个国家集团之间比如“基础四国”等,观点能否统一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诉求有不同等,“这需要我们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大会的第一周产生了许多成果。COP28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在8日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迄今为止,大会已筹集了超过830亿美元的承诺和投资,其中包括“损失与损害”基金投入运营,目前各国承诺为该基金注资7.26亿美元。此外,过去一周,多边开发银行也在COP28上承诺将额外提供总计超过18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
8日,阿联酋迪拜,COP28部长级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摄
但是光有雄心和承诺还远远不够。多位参会代表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下半场”的重点应该放在行动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前主任、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Rajendra Shende对中新社记者说,我觉得大家都只是在说,只是做出承诺,却没有履行承诺和诺言。“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仍未兑现。
Rajendra Shende说,很多国家给出了目标,但我们需要有一个“路线图”,指引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需要一个机构来实时控制和监测承诺履行情况。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要真正行动起来,比如: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推动化工类企业转向更环保的原料,推广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也表示,COP28必须提出让所有国家走出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必须做出重大转变。现在,技术和工具都存在,本周谈判代表必须就让它们发挥作用达成一致。简而言之,本周是各国政府参加COP28的最佳时机。(完)
中新网昆明12月8日电 (胡远航 罗婕)8日,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与会代表围绕“蓝色防灾减灾合作”议题进行探讨,达成建立全球区域次区域和国家间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加强海洋科学领域的团结协作、推动建立多灾种的海洋灾害观测和监测网络、加强对印度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和技术培训等共识。
图为论坛现场。中新网记者 胡远航 摄
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频发、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印度洋地区民众的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乃至生命健康。为共同应对这一挑战,本次论坛专门设立了蓝色防灾减灾合作分论坛,展开对话。
“海洋越来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和恢复海洋的复原力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巴基斯坦经济事务部常务秘书卡齐姆·尼亚兹建议,各国进一步整合气象、海洋学数据,建立协同的蓝色灾害区域预警系统;增强沿海基础设施,抵御风潮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科技合作和防灾减灾培训,构建跨区域的协作能力。
南非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部部长西赫莱·齐卡拉拉介绍,在南非,主要是通过国家灾害管理中心来实施蓝色防灾减灾工作。南非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等方面,和更多国家结成伙伴关系。
中国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占海认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最重要的抓手是实施大科学计划,倡导以共同设计、共同设施、共享成果的方式推动解决全球性、地区性、国家性海洋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他期待印度洋地区国家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成为合作伙伴,为印度洋地区深海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埃及面临的蓝色灾害主要是海平面上升对我们沿海地区特别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影响。除此之外,海啸、石油泄漏等灾害也更加严重。”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副主席苏珊·埃尔格拉巴维说,埃及已经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并制定全面的战略来应对蓝色灾害的挑战。然而这一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需要超越国界的共同努力。呼吁各国加强合作,通过正面应对气候变化来解决蓝色灾难的影响。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蓝色经济和渔业部首席秘书阿布德·琼布,强调跨部门和跨界合作对应对蓝色灾害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共同的区域组成成员,我们必须要动员起所有利益相关方立即处理海洋灾害预防,共同制定相对应的计划。”阿布德·琼布认为,合作的方向至少包括蓝色经济转型、海洋灾害预防、海上安全和海上航行保障、信息交流与管理、港口合作等。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司长徐伟表示,海洋治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中方愿与印度洋地区国家加强蓝色经济合作,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而言,中方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气候信息及预警系统项目;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与印度洋地区国家分享海洋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防灾减灾领域更多小而美、惠民生项目等。(完)